第八百三十三章:大变局(求订阅!)
紫色蔷薇
【抗日之铁血兵王】第八百三十三章:大变局(求订阅!、求月票、求一切!)
除了以上的措施之外,老蒋还制定了划清各兵种之间的关系,完善各兵种的作战方针。
其核心是对现有国家战备资源进行整合,积极购买先进武器装备,发展特种作战力量,组建了大量的德械师。同时大力发展中央直属军队,引进国外的训练模式。装备中央军70个师,其中40个师是以黄埔军校生为军官组建的,并聘请德国的教官予以训练。
另外就是统一武器制式,这一点很重视,当时各地武装的枪支配备五花八门。比如桂系是英国装备,滇军是法式装备,东北军是日式装备等。各地的兵工厂生产的枪支弹药也是五花八门,给前线补给带来很大的不便。
因此国民政府决定统一几种战时使用率最高和用途最广泛的兵器的制式,尤其是统一了步枪,机枪,迫击炮等制式。积极扩大军工的产量,提高军工质量。对国外先进的武器装备进行积极仿制。比如轻重机枪方面对德国和捷克的装备进行了仿造,战争开始后,对日本的掷弹筒进行了仿造。
最重要的是国民政府积极执行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实行持久战战略。在抗战前夕蒋百里出版了他的《国防论》,他在《国防论》和其他着作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归纳起来有三。
第一,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力。
第二,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
第三,以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具体做法为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事实上,蒋百里虽然在1938年早逝,但是中日的战争发展,恰恰按照他的预料进行,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他在逝世前不久发表的文章中,更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今后中国对日战略的指导方针――“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全面抗战开始后,中日之间的实力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在经济和工业上,1937年时,日本的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而中国为13.6亿美元;日本钢产量为600多万吨,而中国为50余万吨;日本拥有世界前列的军工制造业,中国只能制造基本的枪支和小口径火炮。
军队方面:1937年中旬时,日军拥有陆军兵力60万人,经过训练的后备兵力160余万人。中国拥有陆军200万人,预备役50万人。虽然兵力差距不大,但日军每师的装甲数量和炮兵数量都远大于****。日军海军拥有大型舰艇200艘,中国仅有66艘;日军陆海军拥有作战飞机2625架,中国仅有作战飞机305架。
鉴于中日军事和国力的巨大差距,以及中国大纵深,人口多的特点,国民政府制定来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为大胜的战略方针。以空间换时间,就是利用中国广阔的国土,于敌进行持久战,等待国际国内时机的转变。积小胜为大胜,就是在每一场战役中,逐步消灭敌人,消耗敌人,以量变完成质变。
为完成此作战方针国民党当面主要进行了大量的大规模战役,例如淞沪会战,日此战日军投入10个师28万人的兵力,中国投入70个师的兵力,虽装备恶劣但士兵大都拼死杀敌,此役毙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迷梦,有效的化解了日军三月亡中国的战略。
虽然最后失去了上海并随即丢失了南京,但也使得日军在华北,华中上千公里的战线上陷入消耗战,而国民政府趁机完成了企业和国家机关的转移。
为阻止日军西犯,国共双方联合组织了太原会战。此会战以阎锡山为国民政府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从一九三七年八月开始至十一月结束。此次会战有效的呼应了淞沪会战,日军伤亡近3万人,消耗了日军的作战力量,阻击了日军沿平汉南下作战的计划。
为了阻止日军华北军沿津浦铁路南下和华中日军会合,国民政府由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组织了徐州会战。此会战国民政府调集了60万的兵力,在台儿庄取得大捷,又一次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此次会战历时4个月,为刚刚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组织武汉地区的防御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通过数次会战,国民政府初步实现了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目标,而日军因为战线太长,兵力分散,战略物资严重消耗,被迫改变对华策略。实行以拉拢分化国民政府内部汪精卫等亲日派,建立伪政权为主,兵力进攻为辅的对华战略。
第四步是最后一步,也是老蒋一直以来坚持的从来都没有动摇过的一步,这一步就是积极寻求国际帮助,加入反法西斯战争同盟获得大国支持。
老蒋的政治眼光高明就高明到这里,他很清楚日本虽然在亚洲是数一数二的大国,但是放到国际上也不过是一个二流国家,与真正的大国比起来日本还差得远,作为既得利益者,美英法等国是不希望日本崛起的,因此日本在崛起的过程中是必要与这几个国家发生冲突,所以很早以前老蒋就打算抱大腿了。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就很明确的主张要和英国、美国、苏联结成统一战线并主要期望联美抗战。在日军挑起中日事端后,国民政府依照《九国公约》多次上告国联,期望西方大国出面调停局势。
不管是九一八事变后的国联调停还是之后的各国介入,督促中日和谈,这都是老蒋希望西方大国介入积极寻求国际帮助的有力证明。
然而令国民政府沮丧的是。英美法等大国虽然和德日意等有尖刻的矛盾。但为了缓和本国的内部危机,以及期望靠德日意来压制苏联的构想都采取了绥靖政策。英国甚至和日本签订了《中国海关协定》,将中国在日占区的海关移交给日本。而此时美国同时和中日维持友好的贸易关系,同时明里暗里支持纵容日本侵华。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打响之后,德国在欧洲所向无敌的表现才刺激到了美国人。美国人看得出来,现在仅英国依靠英吉利海峡顽强抵抗,其结果很可能是以失败而告终。
这使得美国认为自身的利益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抵制法西斯国家在全球的扩张,美国参、众两院政治试图寻找应对的办法,而对中国政府示好便是其中手段之一。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人民在长达年多的战争中的英勇表现,在日军刚刚入侵中国的时候,没有那个国家看好中国,包括一部分国人,认为中国如果不向日本臣服的话,亡国指日可待。事实上日本政府也是这样想的,甚至于狂妄的喊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
但是结果却是中国人撑了下来,用数以百万人的鲜血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让其露出了虚弱的本质,也让中国赢得了欧美国家的认可,因此围绕着长沙会战,一场大变局正在形成。(未完待续。)
请记住本站域名:www.xs3000.com。手机版阅读网址:www.xs3000.com/mobile/